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并于2015年2月4日实施。该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电子邮件、短信、微博客、网聊记录等电子数据形式可作为民事诉讼案件的证据。
近年来,随着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的流行,其作为电子证据出现的情况也不断增加。
2015年2月26日上午十点许,常州电视台就“微信借条”话题采访了我所董锁洪律师。董律师就上述司法解释第116条规定“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的有关背景和历史沿革作了简单介绍,并就“微信借条”这类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和司法实践中认定的难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董律师指出,在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被采信的较少。作为证据,必须具备三性,“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而电子证据一般是合法取得,与案件有一定关联,但真实性则是“硬伤”,这种“硬伤”,既有主体的不确定性,也有内容如何判断的问题。在目前网络实名制没有强制推广并普及的情况下,如果不注重收集交易过程中的证据,一味迷信电子证据,将会给自身今后的维权带来障碍。
Add: 15th Floor, Buidling A, Xintiandi Business Square, Jinling Road, Changzhou, Jiangsu
Tel: (86) 0519-86638896, (86) 0519-86612035
Fax: (86) 0519-86615348 Email: zlf@zlflawyer.com
Disclaimer:All articles on this site,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the source of reprint articles, all rights belong to this website or exercise any reprint behavior, you should contact the site and with the consent before implementation.